圆觉经感应网
标题

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?

来源:圆觉经感应网作者:时间:2023-05-27 16:04:12
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?世人都在追逐财富,但佛教徒要是也谈财富,大家就觉得有点不正常。那作为佛教徒,可不可以也追求财富呢?这个问题,还不能
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?

世人都在追逐财富,但佛教徒要是也谈财富,大家就觉得有点不正常。那作为佛教徒,可不可以也追求财富呢?

这个问题,还不能一概而论。财富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,和学佛修行也没有对立,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心,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着。所以说佛教徒应不应追求财富,也不能简单一概肯定或者否定,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,因为佛弟子也分出家和在家弟子,各自情况也不同。

一,对于在家弟子来说,首先要养活自己,不工作不赚钱,饭都吃不上,还怎么学佛修行呢?同时,在家弟子还有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,父母老人要赡养,子女也要养育,这都是生活实际问题,都是需要钱的,不赚钱怎么行?

佛弟子虽然要慈悲一切众生,发菩提心,利益大众,但如果个人的生活都成问题,连自己身边的亲人都照顾不好,还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去谈利益他人呢?这不成一句空话了吗?

并且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,我们都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,如果身为一个佛弟子,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下去,不但不能利益社会,还要成为社会的负担,这不与学佛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?这不是让大众更加误解佛教了吗?

另外佛教也教人修布施,对于鳏寡孤独、家境贫寒的一些人,也要尽量去帮助,没有财富,又怎么去帮他们解决这些现实中的困难呢?否则就只能是有心无力了。

所以,对于在家居士来说,是可以适当追求财富的。但一定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,所谓正当手段,就是要符合国家法律,也要符合佛教戒律,不能为获得财富而损害他人利益。另外,也不能过分追求财富,执着财富,贪图享受,除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之外,应该利用多余的财富利益他人,利益社会,这才有利于修行。

二,对于出家人来说,更倾向于出世解脱,应该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原则。

从修行角度而言,简单的物质条件,可以减少物质刺激,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,更容易使人内心保持单纯清净。而奢华的生活,财富占有过多,就会使贪心越来越大,妄想越来越多,对修行造成严重障碍。

佛陀当年带领弟子修行弘法,生活就非常简单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穿扫粪衣,吃腐烂药,他们的生活用品就是三衣一钵,除此之外,其他什么都没有。因为出家修行,就意味着已经脱离了世俗生活,不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,应该排除干扰,一心修道,将整个身心都安住在对佛法的体悟之中。

尤其是在缺乏定力的时候,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对物质的欲望,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持我们内心的清净。所以对于出家人本身来说,是不宜追求财富的。当然,如果是发菩提心为了救助众生,那就另当别论。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

争先恐后成语名称争先恐后成语拼音zhēng xiān kǒng h...

天下最大恶行就是杀生 天下最大恶行就是杀生

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...

天地万物皆有灵气,原来这 天地万物皆有灵气,原来这

1996年4月,报载海南一位妇女,看到一只龟往她家墙...

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 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

隋唐时高僧,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,讳名智凯...

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

[陈]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东海徐孝克撰夫太易无...

最新文章
佛教最著名的是哪4个问题? 佛教最著名的是哪4个问题?

佛教最著名的是哪4个问题?佛陀是如何解答的?佛陀...

佛教理论讲究“静”、心静 佛教理论讲究“静”、心静

佛教理论讲究“静”、心静则无杂念佛教重视人类心...

佛教文化:佛教何时传入五 佛教文化:佛教何时传入五

佛教文化:佛教何时传入五台山,为何成为文殊菩萨...

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?如 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?如

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?如来佛和释迦摩尼是一个人...

佛教正确的拜师仪轨 佛教正确的拜师仪轨

佛教正确的拜师仪轨 收徒和拜师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责...

佛教智慧:我们应当用什么 佛教智慧:我们应当用什么

佛教智慧:我们应当用什么心态看这个世界?(深度...

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

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 索达吉堪布    ...

佛教曾经四次被灭,道教造 佛教曾经四次被灭,道教造

佛教曾经四次被灭,道教造反却没事,佛教三个特点...

佛教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? 佛教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?

佛教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?67佛法既不讲唯物,又不...

佛教源于古印度,传遍了世 佛教源于古印度,传遍了世

佛教源于古印度,传遍了世界,却没有成为印度人的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